2014年1月20日 星期一

顯微鏡+手機=火眼金睛(三)手機固定架的製作

手機固定架,可能不適合太大的移動式智慧裝置,例如三星的NOTE或平板電腦,使用的材料非常簡單。

Type I  複式顯微鏡:
(1).廢棄光碟1片
(2).10X目鏡1個(我使用報廢顯微鏡的目鏡)
(3).10*15CM珍珠板 3 片
(4)熱熔膠(槍)一支

步驟一:將3片珍珠板重疊在一起,用雙面膠黏成厚厚一片,裁成三公分寬的L型(手機定位用)。剩下的長方形再橫切成相等的兩個小長方形,如下圖右(參考切割版上的尺寸)

步驟二:將10X目鏡黏在光碟片沒有印刷那一面的正中間,熱熔膠最好讓它預熱到滴下來,這樣的粘性比較強,不容易脫落。

步驟三:將黏好的光碟套件置入顯微鏡,再用雙面膠將小長方體分別黏在光碟上下方。黏珍珠板的用意在墊高手機,所取得的顯微畫面會比較大,如果不黏這兩條珍珠板也無妨,屆時手機看到的會是小小的圓形,透過 ZOOM  IN 也可以把畫面放大。

步驟四:先將標本片放置妥當,光源打開。再將手機鏡頭對準目鏡(手機要橫放或倒立放置均可),微調位置,使顯微畫面完整,不要出現暗角即可(可能要花可3~5分鐘),再將L型緊靠手機兩邊固定。

步驟五:修切珍珠板,放上手機測試L板固定後有沒有移位,再次調整。手機倒放似乎比較平穩,不過目鏡套入鏡筒還是會旋轉,為了避免手機掉落,可以在目鏡和鏡筒交接處,用3M的隱形膠帶貼住固定(3M的比較不會脫膠),這樣便萬無一失。


Type II  解剖顯微鏡---沒有備用目鏡的作法
(1).廢棄光碟1片
(2).內徑35mm,長約5公分的PVC水管1段
(3).10*15CM珍珠板 3 片
(4).熱熔膠(槍)一支

製作方式大致和複式顯微鏡一樣,如果沒有多的目鏡可用,可到水電材料行問老闆有沒有內徑35mm,長約5公分的PVC水管剩材,或者問學校職工有沒有備材可借。

步驟一:將水管黏到光碟上。但水管的內徑35mm比解剖顯微鏡的鏡筒(33~34mm)略大,直接套上去會太鬆。可剪下一公升的寶特瓶一小段(高度略小於水管,長度約20公分),塞在水管內,便可以卡得很緊。

其餘步驟同於複式顯微鏡。完成後,便可測試效果。
青黴菌:看起來像青苔,還滿可愛的。只是倍數和角度不佳孢子囊看不清楚。


顯微鏡+手機=火眼金睛(一)---廚房裡的科學

自從作業系統升級為Windows7之後,顯微鏡專用的數位鏡頭便無法驅動,在網路上google了好長一段時間,還是找不到驅動程式只好放棄。話說回來,這只攝影鏡頭解析度只有130萬像素,加上嚴重色偏,實在是當初思慮不周、操之過急所得到的苦果。
於是,再把去年改裝的網路攝影機重新調校一番,試試手氣,看能不能得到意料之外的好結果,沒想到效果依舊---畫質不佳、視野狹小且對焦不易。某日心血來潮,突然想到十數年前,曾用投影的方式幫學校老師拍過顯微鏡的標本片,心想只要顯微鏡的成像落在智慧型手機的聚焦範圍內,說不定可以拍到,沒想到接上複式顯微鏡的目鏡後,影像效果頗佳出人意表。
進行《廚房裡的科學》這個單元時,立刻將這個新技術呈現給小朋友看。原先多數人對於顆粒和粉末的觀察並不夠仔細,對於顏色、形狀和大小說不出個所以然,但透過手機和顯微鏡的結合,孩子們不但看到長方體的糖結晶,還能說出  "原來糖是淡黃色的透明顆粒"(如下圖),眼睛好像這時候才張開一樣。不過,我拍的時候手有點晃動,畫質不如現場那般清晰。


 糖顆粒:在解剖顯微鏡下,帶點金黃色,很漂亮。

 鹽顆粒:晶瑩剔透,肉眼乍看是白色,顯微鏡下是透明,
稍加說明,小朋友便能了解。

 麵粉粉末:解剖顯微鏡下是米黃色的,但在複試顯微鏡下,
便略顯透明。



 黑胡椒顆粒:有點像石頭,小朋友看了,莫不驚呼"好恐怖"喔!



植物莖的橫切面(複式顯微鏡)


我將手機畫面,透過htc的Media Link投影出來,講解說明非常方便。只要自製一個手機固定架,便可省去電子鏡頭的昂貴花費,實在划算。不過若您的手機不是宏達電HTC的,也只要使用手機電視線---MHL線即可(價差很大,300~1000元不等),但前提是單槍一定要有HDMI的訊號源,不然也是英雄無用武之地。







2014年1月19日 星期日

顯微鏡+手機=火眼金睛(二)---黴菌

做完麵包噴水與發霉的實驗後,再用糖水試做看看,過了大約一個星期,糖水表面長了不少青黴菌,白色的假根也有2公分左右的長度。想起從前長輩們為了惜福,過年供在神桌上的年糕,即使長了黴菌也捨不得丟,往往拿到水龍頭下又刷又洗,看起來是乾淨了,其實根已直下三千里,食物也已變質,但在物質匱乏的年代,煎炸後依然香甜,就這樣祭了五臟廟。就像《佐賀的超級阿嬤》,也得吃就必須感恩,即便壞了一半,還是好吃得很。但現在想想,實在有點難過,不知那些毒素是否依然與我常相左右。



青黴菌並不好看,髒髒醜醜的,但在顯微鏡下卻長得像青苔,青翠得可愛,假根也頗乾淨的。




今天忙著製作手機與顯微鏡拍攝裝置,來不及做發霉前後的酸鹼值變化,改日再補上。不過有一點比較特別的是,培養皿上的黴菌樣本,假根的根部有一些結晶(如下圖),還不能確定是依附在根上面,還是玻片沒洗乾淨,殘留先前實驗的糖顆粒,下回將一併說明。